刘晓光和张虹海
来源: | 作者:ljk | 发布时间: 2022-06-09 | 436 次浏览 | 分享到: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5/16/c1177279.html?from=groupmessage往事并不如烟:刘晓光和张虹海、首创和北控的擦肩与握手

时间:2021-03-22 09:29

来源:E20绿谷工作室

作者:绿茵陈

评论(0

俗语说一山难容二虎,还有古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然而北控和首创作为帝都环境双雄,非但没有龙争虎斗不肯止,有时还你来我往情意绵绵。

2020年9月30日,首创股份与北控水务联合召开了第三届“E2”峰会,峰会主题为“E未来共发展”,致力于探讨新形势下作为头部企业如何保持行业领先格局,利用科技创新和开展智慧水务等重要议题。

这两个公司及其创始者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

01北京市政府捏合,北控曾欲联姻首创

在两家企业即将举行合并仪式前夕,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动……

2007年,北控集团经过5年努力,终于完成企业转型,由一个综合性企业转身为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的企业,重组转型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充分肯定,企业焕发了活力,成为香港资本市场地方红筹股的领头羊。

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棋是于2005年初实现对北京燃气的并购,这一步由于时任北控董事长衣锡群的执著与坚持,最后终于在北京市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实现。

2004年,北京燃气集团获悉北京控股有意收购,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当时高盛已经给北京燃气做了赴港上市计划书,领导班子根本不可能接受北控收购的建议。

北控就重组燃气项目向北京市领导进行了多次汇报。时任北京市市长在一次听取汇报时问,如果不重组,北控会怎样?得到的回答是:市场不会青睐这样一家没有主业、管理构架复杂、控制力松散的单一控股型公司,其价值将会被长期低估,重新融资的机会微乎其微。

北京市政府对北控的现实和未来了解清楚后,重组的决心非常大,开始强势推动。

北控重组北京燃气被命名为“3G项目”——Gas、Government、Guoziwei(燃气、政府、国资委),政府和国资委对北控重组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可见一斑。

在重组燃气的同时,北控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业务整合及资产剥离,让一批非核心业务逐步退出北控序列,包括建国饭店、三元食品、西餐食品、国际交换、王府井及八达岭等资产的划转得以同步完成。

北控重组北京燃气的成功给北京市政府带来信心,时任市长提出了北控集团和首创集团的合并重组设想。

这两家企业有协同优势,也有很强的互补性。

都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板块,当时北控的燃气、首创的水务都在全国同行业里名列前茅(2007年,首创已连续四年被中国水网水业年度评选评为“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两家都有高速路,两家合并,将形成当时全国最大的公用事业板块。

同时,首创布局的金融板块正是北控集团下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北控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则是首创解决高额债务负担、加快企业发展所需要的。

政府强力推进,两家领导也有着比较好的私交,重组工作进展顺利,一直走到了挂牌阶段。新班子确定了,牌子也做好了,就等领导定出席时间了。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2007年11月,时任市长调到中央去了。

2007年,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经理为刘晓光(直到2013年他才成为首创集团的董事长),但大家都公认他是首创的创始人。

当时,带领北控重生的董事长衣锡群已临近退休。张虹海为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同时担任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北京发展(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因为政府人事变动,北控和首创两家国企的联姻最终没能走到底,没能按当时的传闻和猜测诞生出全国最大的水务集团。

两个公司各自发展,培育出北京市乃至全国水务、环境产业的两个龙头,盛开了两朵并蒂花。北控水务的诞生正是由于首创集团和北控集团未完成合并。

两个公司的领导惺惺相惜,友谊也在持续。

02刘晓光和张虹海:从政从商,几多相像几多缘

北控和首创成为环境产业龙头,与企业战略布局密切相关,与张虹海和刘晓光两位企业家密切相关。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年龄仅差一岁的企业家,主要的人生经历颇为相像,这或许是时代大潮下的相像。

他们都在高考恢复后考上了大学,张虹海77级(北京大学哲学系)刘晓光78级(北京商学院商业经济专业),都毕业于1982年。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1982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77级本科生于年初毕业。紧接着,夏天又有78级大学生毕业,结果这一年有两届大学生毕业,同属于1982届。

1977年、1978年的高考,录取率极低。这两年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磨炼,这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

1977年、1978年的高考,由于备考时间很短,考生原有基础便显得格外重要,刘晓光和张虹海他们,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仍然坚持读书,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氛围中追求知识,在一般人理想破灭的时候追求理想。因为有信念,有爱好,或者就是天性喜欢读书。

刘晓光和张虹海同年毕业后都去了政府部门。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后,又先后从商,在国企施展才干,并泽被环境产业,各自为首创股份、北控水务奠定了发展基础。

两人经历相像,还曾差点做了首创同事,但俩人的人生态度又略有不同。

刘晓光风云录

1955年,刘晓光出生于北京市一个中层革命干部家庭。他在少年时期颇为顽劣,天天打架斗殴,招猫逗狗,惹是生非。

15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去当兵,到兰州时,他曾想逃跑去越南闹革命。最终还是来到了新疆当兵。

在新疆的时候,热爱阅读的他逮着什么读什么。读《资本论》,读《法兰西内战》、《哥德巴赫猜想》、读费尔巴哈和《红与黑》,虽然经济学的书籍看不懂,但也算打了经济学的底子,知道了一个斧头换三只羊怎么换,知道了剩余价值在哪里。

1975年,复员回到北京后,刘晓光被分配到北京测绘仪器厂当政治处副主任、车间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他通过对一个子细胞的了解,开始对整个中国的经济有所理解。

恢复高考后,刘晓光准备考大学了。他学过油画,在军队学过新闻速写,还热爱诗歌,自己也写诗,妥妥的文艺青年。但他报考的专业和兴趣爱好不沾边,是北京商学院的是商业经济专业。因为他觉得那个年代,国民经济快崩溃了,需要商业人才。

1979年2月,他考上大学后,抱着经世济民的愿望,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多次公开发表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3年2月,毕业后的刘晓光来到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工作,先后任商贸处、综合处副处长、商贸处处长,后来又成为总经济师,在1995年离任时已经担任党组成员、副主任;期间,还曾在北京市百货公司挂职副总经理,在北京齿轮总厂代职副厂长。

正当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之际,受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他那颗想要当企业家的心又开始冲动了。

他对企业不陌生,也是北京市政府最早了解资本市场的一批人。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的上市、发债、基金很多都是他来做,他是首席运作人。

1992年,刘晓光穿着一身肥大的红都西服、一双破皮鞋,带着三个同事一起来到香港为北京市第一个上市基金募资。

他们到处求见,但香港的企业家们瞧不起这帮打扮老土的大陆“表叔”,没人搭理他们。

只能破釜沉舟了,他让大家把自己兜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凑了8000块,买了一套真正的西服,一双莲花牌皮鞋,衬衣、领带,还有一块浪琴手表,就这样进入了资本市场。一家一家拜访,给人家讲北京的发展计划,你要来北京发展吗?先入股基金取得一席之地。

上市基金募集5.4亿现金,到时间还差2000万,证监会规定差一分也不能上市。面对着维多利亚海,他站在酒店的顶层,想跳楼。多年后,他说,“那时做事真不给自己留后路,眼看着几百万前期筹备费用就要花完了,募集款却没有什么着落,这回去可如何交代啊。哥儿几个坐在香港的酒店里发愁,恨不得推开窗户跳出去。”

困坐愁城之际,接到一个朋友的救命电话,基金募集完成,顺利上市,这个基金就是ING北京投资基金。北京经发,荷兰ING,以及长江实业、新世界等香港大公司都有份。

这个基金先后投了电表厂、顺义肉联厂、城市管道等等,其中投资的顺鑫农业、创维集团成了知名上市公司。2002年,这只基金转型为投资地产,化身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在北京投资了CBD的丽都水岸。

1994年,刘晓光开始筹划首创。1995年,他出任北京首都创业集团筹备负责人,在体制内的路径由政转商。首创这名字,是他自己定的。

1995年4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兼任北京市计委主任的北京市副市长王某某在怀柔畏罪自杀,王正是他在计委的直接领导。

很多年后,地产大亨潘石屹在纪念刘晓光的文章中说,因为此事当时抓了一批人。那之后,他和一个朋友又见到刘晓光,那朋友问:“晓光,你怎么还没有被抓呢?”刘晓光开玩笑说:“就是啊,不应该啊!”

其时,刘晓光也接受了调查,他的同事、也是被他从外企挖来的财务总监侯守法和他一起接受审计署的审查。

更可怕的是,有一天刘晓光突然告诉侯守法,北京市可能要把首创集团撤销。侯立刻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开始和刘晓光探讨另一种选择,下海自己干,也鼓动刘晓光一起下海,离开体制内。

刘晓光开始并不赞同侯守法的选择,因为他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干一番事业、实现社会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下海自己干,平台太小,没有什么社会价值。随着调查的持续,再加上侯守法的坚决,刘晓光认可了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

刘晓光呢,虽也有过瞬间动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在体制内为国家干事。两人的分歧在于,刘一直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要在党的平台上做事,这样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而侯则认为下海自己做也一样对社会有贡献,挣了钱照样可以捐给社会做善事。

两人曾经有过争论。侯守法对刘晓光说,二十年后你一定会后悔。

原因有三:第一,你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你不怕辛苦、不怕累,但是你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领导的认可,如果得不到,你会极度失望,如果是这样,你会后悔当初的选择;第二,国营企业领导人大多都是“两院院士”,干好了去医院,干不好去法院,出现任何一种情况你都会后悔;第三,到时候你看到你今天的朋友都是大企业家了,都是富豪了,而你自己什么都没有,你也会后悔。

刘晓光当时说自己不会后悔。二十年后,他回忆往事,只谈到创业维艰,也从没说过后悔。“创业最惨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亿的现金,大概分布在112个企业里头。那时候我发不出工资,请人吃顿饭都是觉得心里很紧张,拿一个大信封,里面放5000块钱,一顿吃5000块,心里挺难受。”

最困难的时候,他向银行借一千万,他在银行的朋友说:刘晓光,好自为之吧。他的眼泪就下来了。之前在政府工作,曾调动几十亿的大钱,做商业以后,却这么惨。

但他最终带着首创走出泥泞,让银行看到了希望,从而又获得了更多投资。最有钱是在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又给了首创172亿,这样大的资金,完全有能力构造产业带了,基础设施产业带,环保产业带,地产产业带和金融产业带。

2015年,他退休了。他说:“我60岁,估计干了别人120岁的事。我做过7个上市公司,做了很多融资的活动。这种激情我一直保持着,今天还保持着。我脑子里老想着我还是40多岁,还是想干这个干那个,还有雄心壮志。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由于过去的教育背景,也可能由于过去我自身向上的、激情的因素。我觉得人的生命很短暂。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做得更好,更完美。”

他说,创业过程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翻滚。回顾这20年,如果再有机会,还想再干。这算是“我不后悔”的另外一种说法。

虽然不后悔,但刘晓光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

创业的艰难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毕竟他一直充满激情,他曾在机场写下一首诗发给朋友,诗的主题是“投资银行家”,朋友们嘲笑他诗写得不好,但也能看出字里行间的真诚,看出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说实在话,这首诗不断行,不以诗歌面貌出现,确实看起来更好。

“他不断为别人找钱、挣钱,他没有国界、业界,他没有圣诞、春节,甚至没有白天黑夜。他的全部财产是那大脑中的风帆,他的思想永远是那么跳跃、那么超前。面对资本的大海浩瀚,他首先是做一个最靓的概念,然后又盯上可盈利的资产。做好通道去见上层,方案最实才是无声的公关。为了金钱,他要主动做好做大产业,为了产业他又不停地寻找大的金钱。一个个特别小组的奇妙运作,使资本市场不断出现耀眼的光环。他时而在资产组合并购中兴风游离,时而在资本市场上夺目鹊起。这就是一个投资银行家,最犀利、最机敏、最淋漓尽致的灵魂闪现。”

另一方面是,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完全得到信任,一直是首创副董事长、副书记、副总经理,朋友们笑他是刘三副,而按照他的党性和能力,他担任这三个职务中的任何一个正职都是合理的。

2006年,刘晓光生命中的又一次低谷。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刘某某案子牵连,他被带走配合调查,两个多月的时间失去自由。和首创一起投标盘古大观(曾经叫摩根中心)地块的潘石屹、任志强也被传言说抓起来了。

那一段时间,潘石屹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一天,一位领导让潘配合中纪委调查,把当时招标前后的情况做笔录。潘很警惕地说:刘晓光被抓起来的理由就是“配合调查”。那位领导说,你担心的话,就来我办公室做笔录吧,实事求是地把过程说一遍,你就可以回去了。于是,潘石屹去做了中纪委唯一一次笔录,证明几家地产公司的行为都是合法的。

那位副市长没有再出来,配合调查的刘晓光全身而退,但回来之后,身体开始出现毛病。朋友们都很为他担心,劝他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调养一下身体,想想下一步路如何走,不如人生就此拐个弯,从此吟诗作画,过轻松愉快的日子。

可是他没有停下来,反而迸发了更大的近似于疯狂的工作热情。出事前已决定刘晓光任董事长,因刘某某案子迟迟不能结案而一拖再拖,最后不得不另任他的副手。个人的升迁,身体的病痛,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他还像从前一样充满了工作激情。

除了首创,刘晓光也因为创立阿拉善SEE环保公益机构的事被人称道,被他的企业家朋友们拥戴和尊重。《阿拉善宣言》中说,“苍天在上,此情可表,此心可证,在阿拉善这个沙尘暴起源之地,我们将自己呈献于世界,让历史检验我们吧!”

地产大佬冯仑在他去世后写的挽联是“是晓光总会燃烧,阿拉善善在永远;有首创便是不朽,企业家家即天下”。

2015年,年满60岁的刘晓光卸任首创集团董事长,携着清风与梦想离开。他刚担任这个职务两年,在他创立首创二十年的时候。

虽然他说要陪老伴到处走走,要画画。但他没有就此休息下来,他说:我还在想,我是不是还能再创建一些东西。

他思考怎么缩小贫富差距,他还想写一本书。假如他能写这本书,书的题目会是《蓝血商人》。

2013年,任志强的自传《野心优雅》卖得很火,刘晓光不以为然。

他看了民间金融博物馆创始人王巍给任志强写的序《轴人任志强》,立刻打电话给王巍,“志强那本书写得不怎么样,尽是他那点破事。我是人家不让写啊,我以后写本首创的历史,比他华远厉害多了。你也给我写个序。就叫强人刘晓光,不是强大的意思,是顽强的意思,创业打不死我,项目累不死我,就是别委屈我。我比老任不差,就是说不过他。一个烂摊子交给我,弄到几千亿,我也可以吹吧,你在北京就应该做大。”

2017年1月16日,在距离62岁生日一个月之际,刘晓光病逝于北京。他做成了首创、阿拉善,但哀悼他的人依然说他“壮志未酬”,因为知道他离开笼子后还有更多事要做,而62岁,在当今并非高龄。

他没有自传,他曾出过一本诗集《岁月的甘泉》。虽然未必能做为文学经典传世,但也算安慰了一颗自始至终热爱诗歌的心。

image.png

2013年4月12日,刘晓光在水业战略论坛

张虹海与刘晓光两度握手未成,却相逢于环境事业

1954年,张虹海出生于上海。但他的父母分别是河南人和四川人,所以他自称祖籍河南,一半四川。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张虹海在浙江长大。1977年,时年23岁,已工作八年,只有初中文化的张虹海,居然以金华地区文科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哲学系。入学后,他还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

image.png

上面的这张老照片,是1981年北京大学团委、学生会部分干部在北京房山区十渡的合影。最后一排中间戴帽子的就是张虹海,左边挨着他的白衣男生当时是77级法律系的学生,他是当今的谁大家看出来了吗?

1982年毕业后,张虹海曾任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北京市青联主席等职务。

和刘晓光一样,他在政府部门工作期间,一直在和企业打交道,还担任过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后又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暨北京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两人相识于90年代,当时刘晓光是市计委处长,张虹海则是市属金融机构——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副总(后又成为副董事长和总经理)。

张虹海年纪比刘晓光大一岁,资格比他老,“官衔”也比他高,但是刘晓光却是管张虹海的政府官员,官衔不算大,权力很大。每次见到计委干部,哪怕是个干事,张虹海他们都是战战兢兢,毕恭毕敬,更别说是权力很大的处长。

这时候在张虹海眼里,刘晓光乍一看有点呼风唤雨的气势,但接触久了,感觉到他是一个具人情味儿的、很有思想和看法的官员。

1998年后,张虹海离开工作了八年的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市政府担当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等职。

又五年之后的2003年底,张虹海从政府出来时,找过市委管组织的副书记杜德印,提出希望回到企业去。

当时他有两个选择,其中一个就是首创。

首创那时的董事长是从市计委常务副主任位置上过来和刘晓光搭班子的林豹。林去上海出差时因车祸重伤,失去了自理能力。杜德印说:首创可以考虑,不过,去的话,不能当董事长,那是给晓光留着的。

张虹海回答道:“晓光当董事长理所当然。我没想过接董事长或总经理,当个副总就行。其实,晓光即使当董事长,他也会干总经理的活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后来市委考虑了张虹海的经历,派他去北京控股任总裁,最终没有去首创。

令张虹海不解的是,首创董事长的位置后来也没有给刘晓光,而是任命了他的一个副总担任。一直到2013年那位董事长退休后,才由刘晓光接替了这个他早就应该担任的职务。

2003年12月,张虹海加入北控集团,任北控控股副董事长兼CEO。

张虹海和刘晓光,第一次握手未成。

第二次握手就是前面提到的2007年那次。

虽然两次握手都未能走在一起,最终却因为刘晓光对环保事业的执着、因为二人共同的理念,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走到了一起。2004年,刘晓光的一个电话,张虹海没有半点犹豫,北控成为阿拉善SEE的创始成员。

2007年,北控与首创联姻失败后,通过收购中科成,组建了自己的水务版块。

而对于张虹海和刘晓光来说,两人的友谊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因为共同的事业愈发亲近起来。

2011年,2012年,2013年,两位企业家连续三年联袂登上中国水网(即E20环境平台)主办的城市水业战略论坛的舞台,向水务领域以及环境产业的同仁们吐露心声。

说起来,首创股份跟E20的友谊也是源远流长,从刘晓光、潘文堂时代,首创股份就一直都是E20战略合作伙伴。从第一届论坛,一直到近期的论坛,首创股份一直都是支持单位,两者手牵手往前走,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E20环境平台董事长傅涛和刘晓光也有很深的渊源。他在2005年-2007年,做过首创集团投资委员会的委员,之后受他的邀请,傅涛也做了首创股份的两届独立董事。刘晓光退休后,在阿拉善基金成立了环境联盟,也邀请E20做了部分参与。大量的交集,让傅涛本人对刘晓光的战略思考、为人,以及战略性的布局很是敬佩。他对E20的很多策划也有很大的启发。

image.png

2011年3月24日下午,刘晓光、张虹海在水业战略论坛上

张虹海和刘晓光在环境事业上走到了一起。在E20的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他们的共鸣给行业带来持续的启发和启迪。

2014年3月末的水业战略论坛,刘晓光缺席,那也是张虹海最后一次参加。

在这年的论坛上,张虹海的发言让人尤其无法忘怀。

他说:我的职业生涯在画句号阶段,回顾自己这45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到我们在环保方面是很愧疚的,上愧给我们留下青山绿水的祖先,下愧要尝我们毒果的一代,所以我的负罪感非常重。看到下面有这么多同仁,我非常高兴,希望你们能够成为奋斗的一代,把我们留下的烂环境、破环境、糟蹋的环境恢复起来,让我们的子孙成为幸福的一代。

2014年,60岁的张虹海已届退休年龄。4月,他辞去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主席职务;10月,他辞去北控水务主席、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主席职务;第二年6月,他辞去北京发展执行董事职务。从此寄情山水。

张虹海也出过一本书,《悠游新西兰 : Wander in New Zealand》,在这本书里,他作为创作者的身份是“摄影”。

image.png

2013年,张虹海参加中国水网等发起的第九季中国水业万里行

03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是刘晓光生前喜欢的一句诗。

他爱诗,还爱写诗,也喜欢画画。但他最让人瞩目的是他的商业成就。

他领导首创集团在商场上攻城略地,收购和培育多家上市公司,充分显示了他的杰出企业家能力,得到了商界朋友对他的素质与江湖地位的充分认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多个论坛中,刘晓光都是一位创造和传播先进思想的优秀企业家,也是一位受到广泛尊重的实干家。如亚布力论坛,如水业战略论坛。在这些以企业家为主体的论坛上,没有出色的思想与出色的业绩,是很难被认可的。刘晓光每次敞开心怀演讲,都尽显睿智和大哥风范,是这些论坛的顶梁柱之一。

还有他在阿拉善倾注的一番心血,正是这些企业之外的活动,让社会更好地认识了企业家群体。

但是他似乎没有为爱好“浪费过时间”,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上。即便写诗也是在机场或者飞机上。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他的一幅画作——一直是半成品。而写诗和画画也是为挥洒他作为企业家的豪情。

张虹海与他略有不同之处。

2006年,52岁的张虹海正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EMBA,他参与了央视发起的行走中国活动,之后又多次背起行囊,在大江南北行走。

他说自己平日信奉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老庄哲学,欣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仙意境,骨子里却还是有北大熏陶出来的不安本分的一面,因而二进宫,重回炉,当个大龄老生,混进EMBA,因而愿去冒险,尝试挑战戈壁。

52岁,他说自己的职业特色是“老卖年糕(老迈年高)”,故不敢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要不拖众人后腿,心满意足矣。

退休后的他,更是带着他的相机四海漫游,行走江湖,不仅游,还写下了旅行到每一处的博文。

说起来俩人不同,但刘晓光的退休计划里也包括“到处走走”,只是他的身体条件已经逐步不允许。2016年在某个论坛上,他就因为面色发红、手部颤抖被质疑醉酒后上台,质疑者不知道他的病体已不足以支撑他再燃烧自己。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也许不光是两位企业家,而是每个中国人最终都将爱上山水、草木,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如木心所说的,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有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也正因此,中国人不可能永远让绿水青山被毁坏,并走上国外发达国家的老路,缓缓地花上百年时间恢复,而一定会倾力尽可能快地让水清,让山绿,实现美丽中国梦。

04北控和首创:花开并蒂,殊途同归

1995年,政企分开,北京市计委、财政等政府部门投资创办的一批企业脱离了原来的老爸,组成了首创集团。虽然是计委、财政的亲儿子,但是就像富家易出纨绔子女一样,首创集团实际上成了收破烂的,一堆烂摊子。

接手这样一副烂摊子,对谁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刘晓光临危受命,知难而上,离开了政府机构,挑起了重担。这一干,就是半辈子,一直到退休。那些了不起的成就在前面已有介绍。

而北控的来历是这样的,1997年5月29日,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以资产重组的形式组建的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并获得圆满成功,创造了首次上市申请资金数量第一、市盈率倍数第一、认购倍数第一的香港股市纪录。旗下已形成以基建、消费品、旅游及零售服务、高科技为主的四大业务板块,迅速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多元化综合性上市公司。

开局形势大好的北控,很快在“做大做强”方针指引下,仅仅几年时间,就无可避免地走向大而虚弱,被香港市场边缘化。

2003年5月29日,北控的主席由胡昭广(曾任职北京市副市长)换成衣锡群(时任市长助理、兼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衣锡群指出北控日后会更注重三个元素及发展趋势:提升北控的内在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多回报;重视市场规则变化,进一步完善发展策略;更重视商业道德及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衣锡群没有再谈做大做强的理念,而市场对于北控未来的发展方向反而更认可了。

这一年的12月,张虹海加入北控。

2003年,衣锡群看中了“北京燃气”的发展潜力,向时任新市长建议对两家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2005年1月8日,由京泰实业和北京市燃气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北京控股集团,以近370亿人民币的资产总额,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此时的衣锡群也被任命为北京控股集团董事长、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其母公司京泰集团董事长。

此时与北京市燃气集团的联合重组,使北京控股初步实现了向城市能源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公用事业公司的转型,其战略目标也明确定位在“北京市政府对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从事经营管理的主导企业及海外资本市场投、融资平台”上。

2004年,衣锡群表示会出售盈利欠佳的业务,同时亦通过国企资产重组的机遇,积极收购水厂及道路等国企资产。

2004年年底,张虹海表示,集团将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重整集团业务架构,集中资源发展公开设备及基建项目,公司正在研究向北京市政府购入项目,包括首都机场10公司新高速公路等项目,2005年可以完工。北控并拟投资由东直门往机场的铁路项目,总投资额55亿人民币,集团亦有意投资水厂及燃气项目。

北控在谋划水务领域,而在更早以前,首创已经在水务领域高歌猛进。

2001年,首创集团下属首创股份正式进入了水务市场,作为北京市一家主要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的上市公司,自参与市场伊始便是高举高打,包括以10亿元募股资金收购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出资9000万元与马鞍山自来水公司合资成立马鞍山首创水务、出资19.7亿元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共同投资设立的北京京城水务、出资1530万美元与威望迪合资设立首创威水投资公司等等,一系列动作使得首创股份伴随中国水业市场化改革之路迅速发展壮大,并在2004年的首届“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中一举夺魁,也自此开启了其对中国水业的领跑之路。

首创股份董事长刘晓光2003年接受媒体时曾说过:自己近年满意的两件大事,一是顺利完成了首创置业在香港挂牌上市,另一件就是以首创股份为平台进军水务行业。

他认为,“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的稀缺资源,” “按照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凡是与人类的生死存亡直接相关的产业将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而那个时候, 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时机到了,首创股份乘势而起。

时任首创股份总经理潘文堂也曾谈过涉水的因由:“水务属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高,投资长,回报稳定,适合大资金运作,非一般中小企业所能为。而且水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容量大,竞争对手少,加上我们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最终选择了水务。”

2007年,北控、首创合并终因市长离任未能成功。但北控走水务之路的决心已下。

张虹海表示,北控是把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作为主业,而不是把北京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作为自己的经营范围。

当年,北控开始琢磨自行发展水务板块,但他们的水务资产实在是太微小了,只拥有北京第九水厂,于是北京控股董事会决定并购一家具备市场运营能力、经营状况良好的民营水务公司,而后与北控的水务资产一起装入壳资源上市。这时,一家名叫中科成环保集团的水务公司进入了北控视线。

除了中科成,北控也与其他公司有所接触,中科成打动北控的是其良好的盈利能力和技术水平。

对北控而言,中科成的技术、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百来万吨水的现成资产是他们最看重的。对中科成而言,如果与北控合资,北控的雄厚资金实力可以使公司在水务市场的业务拓展进入快车道。

毫无疑问,这种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合资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也是双方达成合资、上市共识的基础。

北控以八亿港元资金注入,将中科成的股东资产、水务资产及其管理团队尽收囊中,成立了北控水务,北控占44%的股权,中科成的十几个股东占43%股权。

2008年5月28日,北控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上华控股,并出售其原有的软件等资产,注入水务资产,并更名北控水务。6月,完成对中科成收购。

北控水务当年即入选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位居第三名,第一名是首创股份,第二名是深圳水务集团。2009年,北控水务成为第二名,仅次于首创股份。2010年,跃居第一名。

从此以后,在这个榜单上,第一第二的位置就长期由北控水务、首创股份霸榜,帝都双雄名号坐实。

北控水务超越首创股份,混合所有制功不可没。

在北京控股麾下的数百家企业中,北控水务应该说是一家十分特殊的企业。它的特殊不仅表现在其重组之初股份结构的配置中私营企业的股份仅仅比国有企业少了一点点,更为重要的是,北控水务的管理团队不是从母公司北京控股派入,而是由中科成管理团队全权管理,从市场上招聘。

形式上完成重组和能否将混合所有制进行下去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是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的事情。前者容易后者难。

衣锡群的战略胸怀为北控水务的健康发展定了政策之调。他将管理北控水务的大权交给了民营企业家,这不要说是在当年,就是现在也鲜见。

原中科成股东,现任北控水务执行董事、总裁周敏后来感慨地说:“衣锡群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领导。我们这支管理团队后来在张虹海主席带领下也很争气,把北控水务做到了今天这么大的规模”。

假使北控水务重组之始没有搞混合所有制,假使北京控股没有给管理团队这么大的权力,假使最初定调没有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经营这家上市公司,今天的北控水务会有这么骄人的业绩吗?国有资产能够得到如此井喷式增值吗?一定不可能。

05何为企业家

刘晓光说,企业家一定是一种冲动。他一定是一匹狼,眼睛是绿的,血是红的。企业家是一个非常特定的阶层,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企业家。

所谓思想型企业家,战略超前,企业经营模式更加理性,在企业发展中不是光依靠资源和金钱,很大的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思想。他认为自己应该是属于这个类型。

他很自信,但同时又感叹:企业家是时代的企业家,没有永远的企业家。今天很大的企业,明天可能就没了。

中国企业家确实有家国情怀,特别是50后、60后的企业家,办企业的时候想着国家的命运,想着民族的前途。有这种理念对不对呢?刘晓光认为,可能在那个年代是对的,它是一种激情,一种奋进的东西。

刘晓光主张,中国企业家有两个奖章,一个是金钱奖章,他要富裕起来,一个是社会奖章,他有社会责任。有金钱奖章之后,一定要追求社会奖章。这就是他所尊重的企业家的价值。

都说是命运之神对1977级、1978级大学生也格外眷顾,历史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机遇,他们中的多数人对邓小平、对国家和社会也有一颗感恩的心,具有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有为国家民族付出的豪情壮志。他们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期待,并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观念。在特殊历史时期、在学期间形成的顽强拼搏、敢于批判、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这拨儿从80年代出发的人里,刘晓光、张虹海给自己选了一条特别的路。他们一直没有离开体制,直到退休。

当他们做了国企负责人,竟也可以与做自己家生意无异地、把两个不那么被看好的企业分别做成了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国企之一,凭此业绩把自己做进了主流企业家。

然而,刘晓光和张虹海并没有把成功国企老总当官儿做,他们和市场、和民间企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走得很近。

一个国企老总在二十几年里到底可以走多远,他们到底能为水务、环境产业创造什么,刘晓光、张虹海是标志、也是标本。

他们当然不完美,而且一点都不“酷”,很“老土”。他们在一个迪斯科的时代选择了华尔兹、在一个百米冲刺的时代选择了马拉松,即使是面对未来无数的不确定性,在飞蛾扑火和隔岸观火之间,他们仍然坚定地选择了前者,他们匆忙脱掉夹克衫换上不合身的西装来敲时代之门。

我觉得,虽然他们都是党员,但刘晓光的宽厚、无私、激情,张虹海的洒脱、淡然、诗意,也都能从中国的道德文化中寻到踪迹,前者仿佛儒家的圣徒,后者则是道家的高人。而他们同时具有的是企业家的坚韧、远见和智慧,以及他们这一代有担当者的激情、梦想、隐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他们的经历和道路不可复制,但其经验和精神却可以传承。

注:除非特别指明,本文中的首创指首创集团,北控指北控集团。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未